探索喵将重点带大家了解河南中考试卷,希望可以帮到你。

2017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质量分析

2017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及质量分析

      从形式上看,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考查内容上看,语文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在试卷中都有体现,且体现得较为灵活,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主。命题者重点关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考虑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从总体上看,本次考试的试卷既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试题简析

1.试题结构和知识点分布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有一些能力拓展题,让学生一筹莫展。  试卷第一部分为语言的积累及运用,共 2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古诗文背默、名著的阅读、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性实践。  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共2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特别是都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垂柳和宣纸!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第三部分是古诗文阅读,共14分。一篇是课内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另一篇是课外文言文《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考察了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句子的翻译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诗歌鉴赏是《渔家傲》,考查了思想感情和名句赏析。第四部分是作文,共50 分。文题是半命题和材料作文任选其一,题目本身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留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为不少于600字。

2.试题特点 本次测试命题能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注重人文精神和课改理念的渗透,强调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较好地体现了教育部“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精神。

    二、考情分析。

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试题包括四个部分:一、积累与运用(28分);第二部分为阅读理解(28分)第三部分是古诗文阅读(14分)第四部分是作文(40分)。从学生的考情来看,并不理想,特别是高分太低,低分太多。我所任教的两个班,90分的仅有三人(全校九年级三个班也是这三人);80分的一班7人,二班9人。低分率更是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排除网上阅卷的主观性和全县语文分整体水平不高的客观因素。我觉得还是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直接关系。表现在,书写水平较低,阅读理解能力不高,作文枯燥乏味等等。

三 、反映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还不够扎实;  (2)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及过程,缺少整体的理性的认识,特别是从课内到课外语文能力训练的一贯性系统性不够;  ( 3) 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活少; (4)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  (5)  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6)学生的学习情趣低,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差等等是制约整体水平的主要因素。

  四、今后教育学的建议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 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让学生受益于课外。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研究如何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建议整体设计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 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 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 ,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有活动带动和丰富课外阅读。强化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 总之,每一次考试都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只要我们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用心去导学导练,就会在将来中考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2河南中考物理试题难度分析 试题评价

2022年中考物理坚持“降难提质,守正创新”的命题思路,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体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引导教学回归本质,助力推进“双减”落地。

一、深化基础,源于教材,立足课堂

试题突出基础性,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许多试题均源于教材实例和课堂教学过程,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并以崭新的视角赋予了新的考查内涵。如第4题的水瓶琴,第15题画戏曲演员头饰中弧线部分在平面镜中的像,第20题检验台面是否水平的操作方法均是教材习题的改编。

尤其第20题,改变了基础知识的测试方法,通过高阶能力测试牵拉基础能力测试,可谓独具匠心!这样的命题进一步引导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夯实基础,挖掘教材中各栏目的潜能,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学生实现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建构,同时纠正片面追求所谓的新题、难题的旧习,避免误入题海的歧途,真正体现“双减”政策的落地。

二、创设情境,素养立意,学以致用

“宾至如归”,让学生淡化被测被评的紧张感,体验真实遇到问题、真实解决问题的感受,无疑是命制试题所追求的境界。本试卷结合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境任务适切、温馨、有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价值意义,体现了考试育人的功能。如第9题,以制作昆虫标本观察器为任务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体现了跨学科实践的意识和应用创新的精神;第20题以科技博览会上的义务劳动为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了劳动观念和实践意识。

三、科学思维,模型建构,实践创新

试卷通过不同题型考查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的能力。如第16题通过画文具袋的受力示意图,让学生经历寻找重心的模型建构过程;第19题通过定值电阻的选择,考查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规律进行逻辑推理、科学论证的能力。以考促教,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知基于实践,克服认知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四、试题开放,尊重个性,促进发展

试题充分尊重初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有利于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能得以有效发挥,让更多有创造力的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如第6题通过比较两种物质某一属性的差异,举出对应的应用实例,体现出问题设计的开放性;第17题中判断小磁针N、S极的做法,体现实验设计的开放性;第20题简述检验台面是否水平的操作方法,体现答题思维的开放性;第21题提出节约用电的建议及解释,体现了素养考查的开放性。此类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引导物理教学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使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挥水平的空间。